第四十屆世界地球日
今年世界地球日40週年,看著過去我們所自豪的科技革新雖然帶來便利,讓我們克服糧食短缺、傳染病等等讓人擔心的問題,但其所產生的風險,恐怕遠遠多過於其所帶來的便利,例如鹹海消失、湄公河乾涸、東南亞雨林消失、垃圾問題。
昨天看了「和諧拯救危機」一片,片中淨空法師提到科技解決辦法,都是局部的、暫時的。事實證明,災難來的時候,科學方法往往措手不及,也無法跟大自然的反撲力量相抗衡。只有人類自身的道德,才能徹底解決現在的地球問題。回首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的兩、三百年的時光,人類的利慾被無限擴張,雖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並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但相較於兩、三百年前,人們為了利慾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卻是空前絕後的。
放眼書店,財經書籍早已氾濫於書架上,EMBA成為知識份子追求的鍍金招牌,曾幾何時,Sustainable這種道德制約的思想,已經消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不斷地挖掘挖掘,不斷地消耗消耗,賺賺賺、買買買,整天不知忙些什麼?買來的手機沒多久變成垃圾、說什麼環保節能的腳踏車也變成垃圾…這些也都是辛苦賺來的錢買的。
- Image via Wikipedia
科技不是應該讓人們工作量變小的嗎?怎麼反而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因為相互誘惑。在中國人的世界,「忠、信、孝、悌、禮、義、廉、恥」這八德,代表千年來儒家思想在這個社會上的道德制約作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要說這八德,是種Sustainable的思想並不為過。古人利用這八德,制約人們無限制的慾望需求,也許這也是中華文化能長長久久保留下來的原因吧。但在追求解放、自由的現代,這些「環保」的思想,早已被人們棄如敝屣。其中最環保的「廉」,早已被追求名利的價值觀所取代 – 今天某某某嫁入豪門,某某某購買豪宅。而「豪」的來源,正是所有人們汲汲營營、消耗資源聚積而來,然後再累積於少數幸運聰明的人身上,這是經濟。
在這個世界地球日的今天,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從小小的生活習慣開始,一步一步地改進。把小小的改變化為習慣,再將習慣影響身邊的人們,然後推廣成時尚。最後時尚變成社會風氣,這樣地球才真的有得救。否則,嘴巴講講,還是依然過著過度奢侈消耗的生活。只是把汽油車換成更貴的電動車,卻沒有想到要用多的油去發電,結果還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