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rch 2013

Mar282013

異鄉的一堂植物學課程

花朵的祕密生命從「延伸閱讀與後記」一文中,了解本書是作者蘿賽集合眾家學說的精華。其參考書目之多,真是嘆為觀止、自嘆弗如。也因為這樣,在蘿賽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覺得翻譯得也很好),獲得不少關於花朵的知識。雖然部份內容,已在《蒲公英的記憶》一書中涉獵一二,然而本書更專精於植物花朵,讀完它算是複習加精進。難怪看到線上書店把這兩本書綁在一起賣,原來他們真是絕配。

蘿賽從花朵的構造、外觀顏色、以及氣味談起,帶著讀者依序進入花朵的神秘世界。在「阿凡達」場景裡看到的那些奇妙的發光植物,不再神奇。如果我們有雙蜜蜂眼的話,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眼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線反射,花朵也許就像納美星的植物那樣發著螢光呢。在法片「香水 Le Parfum : histoire d’un meurtrier」裡提到由花朵製造的高階、中階味階(第三種就是片中主角變態蒐集自青春少女身上的基礎味階),在第三章的內容中,我理解到這些香氣化合物,是如何勾引各種昆蟲留戀於花叢中,並使兩者互惠。 Read More

Mar12013

數位讀寫的運用,作者落伍了

全民書寫運動一本偏重於理論的書籍。它除了是50年前一本老書《讀寫的運用 (The Use of Literacy》的延伸,內容還包含許多論文的引經據典,討論數位時代的文化(讀寫)素養的進化,以及整體相關產業的進化。文中有許多社會學的專有名詞,可能是對應的中文翻譯就沒有俗成的字眼,加上沒有合適的中文詞語與之對應,讀起來實在吃力。比方說,書名裡面Literacy這個字,譯者一概選用比較抽象的「文化素養」來翻譯,覺得以中文來說,有些內文,用「讀寫」二字來敘述會比較容易理解一點,跟作者該段落提到的東西也會比較接近。整體而言,以自己非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即使讀了簡妙如老師的導讀,讀完本書還是一知半解。

在書寫媒介被發明以來,傳統非學院的文化傳遞,多半是單方向的(延續好久)。知識的創作者(作家)跟接收者(讀者、觀眾)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也沒有回饋機制,創作者管寫,接收者管讀,以致於文化這個行業是種很專業的工作,也因此知識多半掌握在菁英階層手中。雖然霍加特在50年前就開始捍衛象徵著左派的大眾通俗文化,主流的文化、知識還是不容易為大眾所主導。即使在報章雜誌、電視開始盛行的近代,這些媒體也多半是這些菁英階層的傳播者(或甚至是菁英階層本身),在媒體與菁英階層的掌握之下,接收者一方,還是在某種程度下被「專制獨裁」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