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的一堂植物學課程
從「延伸閱讀與後記」一文中,了解本書是作者蘿賽集合眾家學說的精華。其參考書目之多,真是嘆為觀止、自嘆弗如。也因為這樣,在蘿賽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覺得翻譯得也很好),獲得不少關於花朵的知識。雖然部份內容,已在《蒲公英的記憶》一書中涉獵一二,然而本書更專精於植物花朵,讀完它算是複習加精進。難怪看到線上書店把這兩本書綁在一起賣,原來他們真是絕配。
蘿賽從花朵的構造、外觀顏色、以及氣味談起,帶著讀者依序進入花朵的神秘世界。在「阿凡達」場景裡看到的那些奇妙的發光植物,不再神奇。如果我們有雙蜜蜂眼的話,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眼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線反射,花朵也許就像納美星的植物那樣發著螢光呢。在法片「香水 Le Parfum : histoire d’un meurtrier」裡提到由花朵製造的高階、中階味階(第三種就是片中主角變態蒐集自青春少女身上的基礎味階),在第三章的內容中,我理解到這些香氣化合物,是如何勾引各種昆蟲留戀於花叢中,並使兩者互惠。
花朵即植物的性器官,雖然不知道植物世界裡有沒有臉紅心跳的事情,花花世界這些千奇百怪、精心安排的花間情事,難不成是迆者無意、觀者有心?且不論其中奧妙,光是植物界同時具備有性、無性生殖兩種能力於一身,就已經遠勝於萬物之靈了。更別提它們那些「鬼把戲」,藉著合作、競爭、盜取、借用、剝削、結合等千奇百怪的手段,在漫長的「光陰」中放縱須臾,散佈由花粉化身的時光「旅人」,傳遞到情人一端,延續族群繁衍的神聖任務。
作者在「夜在燃燒」一文中介紹了「春羽蔓日絨」這種植物(可以去Google Photo搜一下,作者對其外觀的描述,也有點臉紅心跳 🙂 ),才知道植物也能藉由消耗除存的脂肪球發熱,在寒冷的冬夜裡…呼,暖呼呼。這種植物所製造的熱量,甚至比飛行的鳥還多。其後也了解海芋也是這樣,這章讓我印象深刻。
以前生物課教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發達的今天,對生物學家來說,已是種綁手綁腳的過氣東西,原因就是眼睛看見的,不見得是事實。在DNA檢驗技術發達的今天,生物學家發現有些被歸類於同一屬性的物種,原來根本就沒啥血緣關係,只是外表長像而已,因此必須搬到對的科目下。林奈 (Linnaeus)他們當時為了分類而制定的「巴別塔」現在已將面臨分崩離析。新的生物分類法,將逐漸成為新寵。
這也不難理解,我想早期這些人,在制定這分類法則的時候,多半是少數人完成大部分物種的分類,而且大半從外觀下手。當千萬種生物被累積進這個「巴別塔」中,一有誤謬被發現,往往是一整串的物種,必須從巴別塔的A區移動到B區。加上不容易有統一的管理單位,最後整個巴別塔的戶口變得亂七八糟,也沒人得知。而從Internet Domain Name的概念學到的經驗,那種樹狀、分散式管理(像Name Server)的方式,將更適合當代的生物分類需求。這章我學到從原核到真核的生命源頭,新一代生物學家利用這種原理,創造出新的生命樹。希望有機會找《Life: The Science of Biology》一書,來了解一下這個新的東西。
追溯到恐龍時代的花朵,我們看到之前自然發生6次大滅絕中,萬物的毀滅與重生。而第七次的大滅絕,看來就在眼前,而且這次是人類當導演,到時由我們這代生產的孩子,將會幫我們見證這個歷史…,作者看著自己的兒子,是這麼地讓人激賞、優秀,到六十三歲都會令人激賞。很不幸他的兒子,很有可能面臨過剩的人口、25%的物種在50年內消失,每三種植物就有一種絕種。有讀到這章,感覺好沈重,尤其作者藉由熱浪而死亡的男童故事,比喻我們現在面臨的狀況。「那男孩躺在床上」,等待著,皮膚發燙。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他病得太重,管不了太多,但他就是知道。」
無知也許才是幸福的事,豈勝於前些日子在異鄉閱讀這本書的時光?在前往海德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