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步,了解極限在哪裡
書如其名,告訴讀者不必快速做出決策,應該讓自己的心智能有足夠的時間處理資訊,這樣大部分的結果會更好 – 思考延遲的決策。
前面幾章花了很大的篇幅,以各個面向說服讀者「第二隻老鼠有乳酪吃」從第一隻學習老鼠夾的經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不一定能吃到最好的蟲。到了第八章,才提到了OODA這個技術 (Observe-Orient-Decide-Act),用以縮短行動跟決策的時間,把更多時間花在觀察跟調整上。(當然,重點是要訓練自己能快速行動,他在第二章提到的網球選手)
因為主題挺鬆散的,讀了一會兒便放棄檢視閱讀,改以從頭讀到尾的方式,好險在商場關門前幾分鐘讀完,不然aNobii又多了一本未竟之書。前三章差點讓我放棄這本書,某些案例並不是因為不以為然,還覺得有些硬拗。到了第四章作者提到「鬥陣俱樂部」電影裡有隱藏快閃畫面的噱頭(電影最後還擺了張裸男),進而帶出速食、美人的快閃實驗,證明印象會左右人的行為,才提起我一些興趣(雖然還是覺得有點扯)。
第五章美式足球跟艦長的故事,開始產生一些共鳴。在某些決策的關鍵時刻,即使是專家,也有可能在遇到新難題的狀況下,因為時間匆促,而變成一個生手,犯下嚴重錯誤。輸了原本已經篤定贏的一場球賽,誤擊落一架疑似軍機的客機。另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六章提到的「薄片擷取」指的是人們容易根據幾秒鐘的第一印象,由自己的下意識產生偏見,甚至像種族歧視這類的事情(作者用冠狀動脈治療為例,美國醫生多半會開給白人溶血栓藥物,卻較不會開給黑人。)這兩章我都挺認同的,也發生在自己身上過。
第九章他再以柯林頓選舉時的競爭對手湯普森的故事為例(他企圖抹黑柯林頓,卻是烏龍一場,但他並沒有選擇馬上道歉,而是拖了一下),再次強調慢一步的好處。但慢一步跟拖延並不是等號,重點是能夠判斷輕重緩急,管理時間,從折現率的觀點,闡述等一下才能拿更多的概念。好的決策中心要素,都是管理延遲的能力。十、十一章就在講這個。之後,他提到不要太拘泥於時間定量切割,應該更有伸縮性的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個偉大的結果,多半是數十年的累積才會出來。牛頓的萬有引力、愛迪生的燈泡,都不是偶然。
整本書的重點在說:遇到未知時,不要驟下定論。真正智慧的判斷是:思考未來時,能了解極限在哪裡。這概念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