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12013

數位讀寫的運用,作者落伍了

全民書寫運動一本偏重於理論的書籍。它除了是50年前一本老書《讀寫的運用 (The Use of Literacy》的延伸,內容還包含許多論文的引經據典,討論數位時代的文化(讀寫)素養的進化,以及整體相關產業的進化。文中有許多社會學的專有名詞,可能是對應的中文翻譯就沒有俗成的字眼,加上沒有合適的中文詞語與之對應,讀起來實在吃力。比方說,書名裡面Literacy這個字,譯者一概選用比較抽象的「文化素養」來翻譯,覺得以中文來說,有些內文,用「讀寫」二字來敘述會比較容易理解一點,跟作者該段落提到的東西也會比較接近。整體而言,以自己非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即使讀了簡妙如老師的導讀,讀完本書還是一知半解。

在書寫媒介被發明以來,傳統非學院的文化傳遞,多半是單方向的(延續好久)。知識的創作者(作家)跟接收者(讀者、觀眾)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也沒有回饋機制,創作者管寫,接收者管讀,以致於文化這個行業是種很專業的工作,也因此知識多半掌握在菁英階層手中。雖然霍加特在50年前就開始捍衛象徵著左派的大眾通俗文化,主流的文化、知識還是不容易為大眾所主導。即使在報章雜誌、電視開始盛行的近代,這些媒體也多半是這些菁英階層的傳播者(或甚至是菁英階層本身),在媒體與菁英階層的掌握之下,接收者一方,還是在某種程度下被「專制獨裁」著。

但在網際網路被發明以來,這樣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創作者跟接收者之間,有了更直接的聯繫管道。若是說古老的文化、知識傳播網路是中心輻射式的架構(就是一個作者,透過個人出版,將文化、知識傳播給閱讀者),在近代傳統媒體興盛的時間內,則演變成多元輻射的網路(書中翻譯成去中心式),在媒體統合發佈之下(專業出版商、電視台、廣播電台),創作者之間被某個集團連結起來,更快速直接地傳遞給接收者。而當代與未來的文化、知識傳遞模式,更進一步演化成網路拓樸的架構,這是由於媒體更專注於平台的發展,提供創作者跟接收者更簡單、快速、直接的媒介,如作者舉例的Youtube、Facebook、Blog。其實在此之前,BBS、論壇、留言板已經達到某種互動程度的境界了。

由於知識取得容易,加上更頻繁的回饋,借助於現代科技的幫手,接收者得以透過數位化的影像、甚至影片,補足自身文字素養的不足。這些人一開始是接收者,但藉由跟創作者回饋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練習,這些人進一步「升級」成創作者(寫作者),也因而促成大眾通俗文化的興盛,最終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傳統的媒體(作者著墨很多的是新聞,其次是故事─小說、電影)已經難以用廣播式的方法強迫大眾接受,反過來他們得從這些新興的創作者手上,得知大眾的胃口跟流行的趨勢。我們看到,在這個產業裡,這些新興的「創讀者」演化出前所未有的新興行業,而且他們也不再侷限於公司法人。這些內容提供者,也可以是「個體戶」,或者由個體戶組成的專案群體。

這種由接收者進化為「創作者+接收者」的學習過程,就是作者提到的非傳統學習模式(非填鴨、非專制)。而這個時代的學生,不再滿足於課堂上那種單向又專制教學方式,因此作者提到學校本身就必須改變,才能跟上時代趨勢,而這個改變關鍵就是「老師」。作者提到的內容,跟我幾年前讀的《N世代衝撞》有很相似的論調,老師若是再一味地以反對、妖魔化這些新興的學習媒介,只會將傳統的學院、學堂排出於新興的學習模式而凋零。當然,目前這些學習管道徹底進化前,跟正式的教育,程度上還是有一段落差,也是那些反對者拿來說嘴的理由。所以作者認為,傳統的創作者,可以跟專業的媒體提供者合作,達到某種較高階的創作品。所以他在Storytelling那章,舉了百歲人瑞跟專業人合作出版的成功案例。

另外作者提到被這種新興讀+寫的趨勢影響很大的,就是時尚產業。裡面有一段話,我很認同,作者節錄於《財富的起源》,「你的襯衫不是被設計出來,而是透過演化而來,沒有人能預測在這無限多種設計中,你會選哪種。」,服裝的演進只有在遇到足夠數量的User買單時,才能獲得成功。我覺得,製造商該如何獲得這些群眾?就是上面提到那種新型網路拓樸的節點,創作者要能掌握一些大節點,就能夠在短時間快速創造出這種時尚來─多半的人都是盲目又喜歡炫耀的時尚追隨者。

作者沒有「食尚玩家」的範本經驗,很可惜他寫不出這個例子。不然他在82頁那張圖,就可以具體舉出B+C是長得什麼樣子,不然食尚玩家是個很好的例子。創作者(攤販) -> 電視媒體 (B) -> 部落客 (C上面的大節點)。另外,我覺得那張圖C,應該把節點畫得有大有小才是,代表一般部落客,跟高級部落客。另外覺得,這本書要是能有台灣作者根據它的精髓,把內容寫得更通俗一點,定可以影響更多人。
OS: 既然作者都是通俗文化的支持者了,把這本書寫得這麼文謅謅的,連翻譯者都很難翻得精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在講別人同時,其實自己也落伍了,不知道有多少N世代會想去讀這本書,呵 @@

  1. 惑客廖March 31st, 2013
  2. 惑客廖March 31st, 201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