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282013

要求一丁點兒寂靜的萬里路-還沒走完

一平方英吋的寂靜原以為它可以當作在床上的睡前書,於是在其他被我拉高優先順序的書目中(我自以為比較重要的書),它躺了一年才被我翻開。沒想到才讀完第一章,就被它從床上趕回書桌上,因為若是繼續把它當作睡前書的話,我恐怕一個月內都無法好好入睡-字裡行間充滿無數的噪音(包含作者自己)。往往一段敘述他所處環境的自然聲音後,就突然冒出吵雜的飛機聲、火車聲、汽車聲、鑽油、開礦、鋸木、不知名的噪聲,吵得頭都疼了(如果你已經播了他的CD聽,就知道我在講什麼)。不知道是書本的封面誤導我、抑或是看到吳明益老師的推薦、還是網友的書評,總之這本書跟我在PCHome下單時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原本只是想要一本沈澱思緒的書。不過它算是一本好書(我不是指它刺激出賀爾蒙的部份 :P)。

作者在書中紀錄他為了追求一平方英吋的寂靜這一個「小小的」願望,開著他的福斯小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橫越美國抵達華府請願的經歷,最後一百英哩,還跟吳老師一樣,也是用走的。雖然他(其實本書只有一個真的作者,另一個只是掛名)囉哩八唆地紀錄了太多的旅途細節,但同時也帶給讀者美國的風土民情。其次他也教授讀者不少有關聲音方面的常識(真的很專業),以及他對生態,尤其是自然聲響方面的看法,得到頗多的收穫。農曆年前不久,我也開始學他,三不五時把音量計拿出來測量環境噪聲。拜科技所賜,我的手機除了當學習機、會議及生活記錄、現在又多了一個音量計的功能 🙂

整本書的精髓可以用他這一段話囊括:「尋找真正的自然靜謐,以及沿路跟人們談論靜謐和靜謐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最後希望能跟政府官員談談,包括聯邦航空總署和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官員,看能不能把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從聯邦航空總署偏好的飛行計畫中除去。」他就住在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那邊,位於美國國土的左上角,他常常進去霍河谷地錄製自然的聲音,但是往往被突如其來的飛機、直昇機干擾。在附錄D的航道圖中,可以了解他想要求聯邦航空總署把三條航線從圖面上擦掉,繞開國家公園,不過是一大盤義大利麵的三條小麵條。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認為他的提案基本上不錯,應該能成功才對。1. 訴求很單純:要求國家公園裡面一平方英吋範圍(就是封面那個鏤空大小),沒有任何人工聲響。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意味著一千平方英哩範圍內沒有噪音源。2. 方法很簡單(或是說很難):就是飛機別再經過奧林匹克國家公園。3. 經費要求很少:一年只要2000美元。當然,實際開銷會轉移到那些航空業者身上:雖然他在書中提到,改變航道不會多花多少錢,但顯然那些業者跟他們所屬的後台不這麼認為。

很可惜這個訴求,至今尚未成功,甚至搞到他的「靜謐思緒之罐」都要被拿掉。在附錄D的圖面上,我也看到一些比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區域更大的空白,也許去保護那些還沒被飛行器染指的區域,會來得容易一些。

相較於美國,台灣的空域稍微單純一點。飛機的航線多半在西邊,從海面上來去。國內航線也沒這麼多,私人飛機跟直升機基本上沒有。大部分除了軍機會經過的地方,沒有飛機噪音干擾。但因為人口稠密,人工的聲音充斥在每一分鐘裡。以我的房間為例,夜深人靜的時候,可以到20dB。有次量到我的肚子正好咕嚕一聲,爆增到38dB。白天房間平均30dB,一般車輛經過40dB,宣傳車經過50dB,過年爆竹聲有68dB,但都比不上長輩嘮叨的聲音,80dB,哈。以作者的訴求來說,我的房間還算安靜,偶爾也能達到他書中介紹那座音樂廳的標準,算是幸福的人。

要是能從我的房間開始,也來搞個一平方英吋的寂靜,應該不錯。但可以想像的是,我鄰居的違章建築得先拆掉,得先惹火一大群人。在下大雨的午夜十分,石綿瓦發出的噪聲,應超過我車子在高速公路奔馳的噪聲75dB。常常在大雨的午夜,我必須安上作者在「有毒噪音」裡提到的那種3M耳塞,才有辦法一覺到天亮。寂靜的環境,在現代都會中,的確是種奢求。還好台灣有很大面積的山林,因為交通不便,得以好好保持著。

我跟作者一樣,嚮往那種自然的靜謐。無論是午夜在桃山瀑布旁的涼亭、星空下的長青祠(天池山莊)、大年初一冰凍的369山莊、夕陽下的審馬陣山屋、北插天山下到滿月園的途中,以及無數條無人的山路,都是在我記憶中,魂牽夢縈的「靜」土。因此,我也認為,寂靜也是種聲音,唯有平靜的心,才能充分感知世界,練神還虛,圓寂永恆…

No Responses

Comment RSS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