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192013

充滿生態關懷的草原故事

book_totem_book一本挺有內涵的小說。原以為又是一本文革時期,以知青外放為背景的故事 – 草原的風光、牧民的生活作息、與狼群鬥智鬥力討生活的種種。這些遊牧生活,對於生長於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題材,非常引人入勝。直到書中的主角,陳陣,開始飼養一匹狼以後,主題逐漸帶往生態關懷的方向,才開始明白作者在故事開端,所佈下那些與狼群爭鬥引子的用意。

作者以篤信薩滿教騰格里,並奉行草原規則的畢利格老人為對比,反省農耕族群來到草原以後,貪婪地掠奪草原的資源,以除掉草原中的禍害狼群為手段,破壞原有食物鏈造成的自然平衡。當狼群被消滅以後,由於草原鼠、草原兔沒有了原來的天敵而大量繁殖,破壞原有植被。

而這些外來農耕族群落戶以後,也不管草原的負荷上限,不顧草原的生息週期,離棄原本牧民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轉為較為輕鬆的定點放牧。但在大量圈養牛羊的情況下,草地無法獲得復原調養的時間,最終造成草原沙漠化的嚴重後果。這種殺雞取卵的貪婪,在畢利格老人帶著主角陳陣去獵獺子的時候達到衝突的高潮。好在最後畢格利老人還是完成他的心願,藉由將肉體奉獻給狼群的天葬,到達騰格里。

原以為故事就這麼結束了,充滿對生態掠奪的反省,以及環境破壞已經無法逆轉憂慮。結果沒想到作者在後面又來了一段「狼圖騰的講座與對話」。他把民族性格,從歷史的角度,以二分法將民族分為遊牧的狼與農耕的羊。作者以他豐富的歷史知識,以歷代興盛的時期為例,導引讀者應該去推崇積極進取的狼族精神,而摒棄懦弱溫吞的羊族制約(儒家),並且強調這些時期的執政者,或多或少都有游牧民族的血統。並激勵中國人必須重新發掘狼族精神,以對抗西洋狼。

讀到作者的這些論調,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因為在作者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結局是,狼群被消滅了…。原因是狼群高調、富攻擊性的行為,嚴重影響周遭其他族群的利益,最後被其中一個有能力與其對抗的族群,以更高超的能力、更大的數量給消滅了。我並不排斥作者以一個新鮮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歷史,但以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來做結論,未免太過單薄。

文明的演進,通常由許多因素構成,當然民族性是其中一項,但絕不是唯一。而政權的更迭,也不單單是養尊處優的後果(作者提到的羊性)。一昧地否定農耕因子對文明演進的重要性,立場上並不是很暫得住腳。我們看到當人類在新月灣撒下第一顆種子開始,人類挺過了小冰河時期,接著在幾千年的時光中,人類族群因為農業發展得以迅速繁衍,文明突飛猛進,不能說不是農耕的穩定性以及富足所促成的。

而相較於作者鼓吹的民族狼性,我更喜歡不卑不亢、不急不徐、虛懷若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我老祖宗教我們的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我們看到中東現今還保有狼性的游牧民族,即使到了現代還是征伐不休。整天為了無關緊要的意識形態、信仰,拼個你死我活。就像書中小狼在遷徙的時候,那種難以理喻的自殺行為。

在現今中國正在崛起的過程中,旁邊的族群開始警覺、眼紅、妒忌,而這種狼性,只會加快這些鄰居的反制行動,還沒做大之前,就遭到圍剿。在接下來一、兩百年的時間,我希望中華民族能更低調面對自己的茁壯,以棉裡藏針的態度,包容周圍的鄰居,盡量和睦相處。不到成為世界第一的那天到來,絕不輕易露出自己的真本領,覺得這才是民族淵遠流長的最佳態度。在作者的故事裡,我們不是看到最後的贏家,正是草原鼠、而不是狼群嗎?

不過,從大地之母這樣更高的角度來看,無論遊牧、農耕生活,若是失去對地球保持一顆謙卑的心,文明發展的另一面就是貪婪無限制掠奪地球資源,最後所有族群可能得走向戰爭、滅亡的結局。

No Responses

Comment RSS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