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金律》投資的四大基柱 – 理論、歷史、心理、行業
雖然這是2002年就已經出版的書籍,直到2009年才翻譯成中文書,但作者所論述的投資四大基柱 – 理論、歷史、心理學、行業,是歷久彌新的道裡,因此影響並不大,本書還是很值得對投資有興趣或開始接觸投資的讀者閱讀。
對於各種投資工具,作者鍾情於股票及債券。他的投資組合是以股票為主(分為美國國內股票、國外股票)、債券為輔(遮風避雨的石棉瓦),但由於是站在美國的投資人觀點設想,因此台灣的讀者在閱讀第五部「投資策略」的時候,需要稍微將時空背景調整一下再思考,否則第五部的參考價值並不是很大。我想,本書對我的幫助,主要還是來自於前面四部,作者在四大投資基柱所灌輸的理念。
如果你擁有一座果園,果園的價值不在於面積多大、有多少果樹,而是它能創造的收入。因此,一個投資人,必須掌握的是資產的實際價值。第一個基柱,投資理論,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投資標的物的實際價值。高登公式則是在投資理論裡的一項重要工具:
貼現率(市場報酬) = 股息收益率 + 股息成長率
它解釋了風險及報酬之間的關係,並讓我們知道待景氣愈是昏暗不明的時候,愈是適合投資的時候。因為此時投資者會用較高的貼現率去估算未來的股票收入,使得眼前的股價較低,也就讓未來的預期報酬變高。所以,對於年輕投資者來說,遇到牛市比熊市好。而對退休者來說則是相反。(我想在2008年勇於跳下去孤注一擲的年輕投資者,會同意這樣的說法)。
而從歷史的紀錄來看,市場總是起起落落;一段時期的牛市之後,緊接著一段時期的熊市,然後牛市繼而起之,如此循環下去。以歷史為鑑,趨吉避凶,便是作者在投資的第二個支柱,要傳達給作者的訊息。當市場泡沫即將出現,必有四個現象:1. 科技或財務方法的重大轉移 2. 信用變成很容易取得 3. 大家忘記上ㄧ次泡沫的教訓 4. 市場被散戶及生手支配。從作者分享的幾個歷史事件,不難發現上面幾個現象。同時作者也以歷史紀錄來告訴讀者,未來的不可確定性,不要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
第三個支柱,有關於投資的心裡。看一下第九章列出的9項危險行為,可以幫助自己脫離困境。「不要一窩蜂」是一項很重要的概念,這個道理很簡單,當大家都會去投資的一項產品,它肯定不便宜(供需)。只是大部分的人們很難不隨風起舞。
最後,作者揭露三個跟投資相關的行業,其幕後的真像。A. 股票經紀人(就很像台灣越來越多的理專),他們的工作就是設法把你口袋的錢,透過公司的獎金制度轉到自己口袋。(這讓我想起去年我的保險業務員,她現在的身分是理專,在美金狂跌前,每天狂Call我投保美元計價的保險,到最後一刻還逼著我先在文件上先簽名,讓我很不舒服。而那陣子,美國正在狂印美鈔) B. 共同基金,扣掉佣金以後,以長期投資來看,利潤並沒有你想樣的那麼好。C. 財經媒體的資訊,幾乎都是以投資行業跟記者自己的利益出發,而不是給你客觀的投資建議,而資本是長的基本行為,從古自今沒有甚麼太新的冬戲,因此培養投資專業最有用的方式,莫過於進可能了解市場歷史。
這本書比較可惜的地方,是中文本沒有編排索引跟中英文索引。對於這種較專業的書籍,常出現專有名詞,索引對我來說還挺重要的。
這本書很不錯,但畢竟是站在美國投資者的立場,以至於最後一部分的投資組合,有點難以消化。期待有中文的財經專家,基於本書的基礎,重新寫一本適合台港中讀者閱讀的投資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