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故事》一場18個月的人文歷史之旅
這是我第一本比較有系統地去了解印度的書,也是作者花了18個月的時間,親自踏遍印度個重點歷史城市的結晶。雖然之前在《大蛻變》跟《微物之神》兩本書中,接觸過印度的宗教、社會、文化背景,但都是比較零散的片段。讀完這本書以後,讓我對印度有更全盤的了解,並使得上次住在新加坡小印度區那兩晚的經驗與記憶,更加深刻(尤其作者提到的氣味,印象非常深刻,街上飄散著奇怪的香味,不討厭,但也不喜歡)。
作者依照時間順序,將整個印度史分成6個階段,然後在每個階段裡面,他都實地去探訪跟該階段有關係的城鎮,然後由該城鎮的風土民情開始,帶出那個階段的歷史情節。我覺得以這樣的方式來閱讀歷史,還蠻有收獲的,跟上一本《在廟口說書》的編排有點類似(但廟書的時間稍微亂了一點,這無可厚非,因為廟書是以廟當做主角)。
另外,我發現若是單獨閱讀本書的內容,不久我的腦筋就被那些饒口的地名、人名給搞迷糊了。但是閱讀一個段落之後,搭配DVD再跟著作者走一次,並加上Google Map的幫助,就很快就能記住那些《摩訶婆羅多》、《旃陀羅笈多》、《梨俱吠陀》等等已經忘掉的奇怪名字、或是城市名稱。像第二章裡面,作者稍微提到麻黃做的飲料,DVD裡面則是一段作者去藥材店嘗試這種飲料的過程(他在片中提到「索馬Sorma」這個單字,就是犁俱吠陀裡面提的東西)。
書中的六個階段包含:
1. 起源與認同
這部份探究人類如何從西邊如何遷徙到印度,並印證當時歷史學家認為印度即為伊拉克文化散播到這邊的誤謬。
巴基斯坦 哈拉帕(Harappa):發現古老遺跡並從該城市南部的失落河流遺跡,證實當時文明瓦解的原因。
土庫曼 馬利 (Mary):考古學家「維克多。薩里安迪」找到青銅時代的遺址,並在酒器裡面發現麻黃的痕跡,這是犁俱吠陀裡面提到的索馬所用的基本材料。
美拉特 (Meerut):「印度兵變」第一場獨立戰爭的城市。作者從這裡朝著哈斯蒂那浦前進,之前他先去德里拜訪考古學家B.B.拉爾(B.B.Lal),BBC DVD影片中,他播放黑白幻燈片給作者看。
哈斯蒂那浦 (Hastinapur):作者從美拉特(Meerut)過來這個小村莊,這裡就是《摩訶婆羅多》的中心,俱盧人的首都。
2. 理念的力量
本章從印度的耆那教與佛教談起,進而了解印度在軸心時代的宗教、哲學啟蒙,並花了不少篇幅講述佛陀的悟道之路,以及他的思想。接著開始印度的第一個帝國,孔雀王朝。從旃陀羅笈多旃陀羅開國,到他孫子阿育王的時候,達到這個朝代的巔峰,並在羯陵伽屠殺事件後,皈依佛教並將其發揚光大。
貝那拉斯 (Benares):此地現在叫做瓦拉納西 Varanasi。這個古老城市開始於西元前6世紀,曾是歷史路徑的交會點,後來成為大幹線(Grand Trunk Road)的重鎮。當時是遠距離貿易和紡織品生產的中心。
菩提伽耶 (Bodhgaya):佛陀正覺之處
王舍城 (Rajgir):摩揭陀王國的首都,在巴士站和茶館旁有片竹林,據說是國王送給佛陀的禮物。從這個城市可登上靈鷲山,佛陀曾經在那裡停留許多年的雨季。
帕特那 (Patna):印度第一個帝國,旃陀羅笈多創立的孔雀王朝的首都。
拉加納格 (Rajnagar):羯陵伽戰爭的地點,阿育王登基八年後,攻打羯陵伽,俘虜了15萬人,10萬人戰死,另外10萬人在戰後死去。
3. 文明的成長
在西元1世紀的時候,羅馬有一本書叫做《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記載了當時的印度貿易指南,記錄印度西岸的20個港口,並以「謬濟里斯」最為重要(據考古發現,是在Periyar河口2哩遠的內陸)。我們可以說,貿易是文明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貝普爾造船廠還是秉持古老的造船技術,當年就是以這種「烏魯」帆船,載著胡椒到西方羅馬人貿易。
在這個時代,以南方的馬杜賴為中心,發展出印度南方的三個王朝 — 朱羅(Chola)、潘地亞(Pandvan)、帕拉瓦(Pallavas),坦米爾文化的先驅,當時他們已經跟羅馬帝國有貿易往來。
而北方,則是貴霜王朝(月氏)的時代,帶領印度這個階段的風騷。這個王朝的存在,可從佛教傳說記載的萬王之王-迦膩色迦大帝(Kanishka the Great)的事蹟一窺一二。從當時發現的石碑得知,他們使用希臘文、大夏文,信仰混和了希臘跟東方神祇。
貝普爾 (Baypore):1980年代,此地的造船廠幾乎消失殆盡,人才和技術都輸往富裕的波斯灣,近年來因為經濟因素再度復興。他們這邊造船不畫藍圖,仍然使用古老的技術,製造出長50公尺的帆船「烏魯」。
馬杜賴 (Madurai ):印度南方坦米爾(Tamil)文化的中心,1273年,馬可波羅在此停留2個月,城市中心是魚眼女神米娜希(Minakshi,濕婆的妻子)神廟。此城市是坦米爾詩歌中的主題。
迦臂施 (Kapisa):貴霜王朝(也就是俗稱的月氏國)的夏都,位於美軍貝格拉姆(Bagram)機場北方。
秣菟羅 (Mathura): 印度七大聖城之一,在阿育王時代曾被希臘統治超過一世紀。也是貴霜王朝時代一個重要的城鎮,是個藝術之都,影響印度、東亞和南亞的藝術史。
4. 中古印度:金與鐵的年代
笈多王朝開始於5世紀,是個佛教鼎盛的世紀,古老的婆羅門差點因此衰亡。超日王「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打敗匈奴,重建當時叫做沙祇古城的阿踰陀。但奇怪的是,除了有個笈多王朝國王列表的印璽被發現外,並沒有其他笈多文物在阿踰陀被挖掘出來。這個黃金時代,至今還是個謎。
接著由於回教哈里發帝國的建立,使得回教迅速往東邊傳播。以掠奪為基礎的馬哈茂德(Mahmud)在加茲尼建立伽色尼帝國。在此期間,北印度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還能和平共處。但後來印度教民族主義對印度教偏狹的觀點,展開了長達數個世紀的仇恨。到了現代,更因為英國「分而治之」的政策,更形惡化。
而南邊也沒閒著,萬王之王-羅茶羅乍(Rajaraja)將阿育王時代就存在的朱羅王朝推向時代的巔峰,領土的擴張與征戰的暴力,使得南方也身於水深火熱。
阿踰陀 (Ayodhya):羅摩 (Rama,毗濕奴的化身之一) 的城市。在神話中,他帶著他的兄弟猴神哈曼奴,出兵到斯里蘭卡,從魔王拉萬那的手中,救回他魔王騙走的美麗妻子,悉妲。所以猴神廟,是這城市的一大特徵。
加茲尼 (Ghazni):伊斯蘭君王馬哈茂德在11世紀創建伽色尼帝國,在此建立首都。蒙兀兒大帝巴布爾寫到,「我一直想不透,為何印度斯坦和波斯帝王,會將這個悲慘的地方設為首都。」
木爾坦 (Multan):雖然馬哈茂德把首都放在加茲尼,但木爾坦卻是他在旁遮普的主要基地,他從此地入侵印度,遠征秣兔羅、貝那拉斯、和曲女城(Kannauj)。
坦焦爾 (Thanjavur) :朱羅王朝從10到13世紀主宰南印度的帝都,君王羅茶羅乍的家神是濕婆,他在坦焦爾的印度寺廟,如今是世界遺產。
5. 理性的統治:偉大的蒙兀兒人
蒙兀兒帝國於 1526年至1857年間統治北印度,開國主為巴布爾(Babur),他是帖木兒(父系)與成吉思汗(母系)的後裔,11歲就繼承父親的王位,之後兵敗烏茲別克人而流亡天下。他在22歲的時候,率領300名部下,攻下阿富汗,建立以喀布爾為首都的國家。後來進攻印度,在潘尼派特之役(Battle of Panipat)中,結束了德里蘇丹國在印度的統治,成為「印度斯坦皇帝」。並以阿格拉為新首都,建立蒙兀兒帝國。
可惜他體弱的兒子胡馬雍後來被阿富和軍隊推翻,流亡波斯,傳到他的孫子阿克巴手上,才將這個帝國重新建立起來。阿客巴的為大之處,在於他的理性統治,他包容其他的宗教,化解帝國國土內的宗教衝突。可惜在他之後,並沒有將這種理性的統治延續下去。他的曾孫,達拉·克希甚至召集學者翻譯《薄伽梵歌》跟《奧義書》,但卻惹禍上身,造成宗教派系鬥爭。當時他父親沙賈汗(Shah Jahan)病倒後,四個兒子同室操戈,達拉最後死於他的弟弟奧朗則布手上。沙賈汗則因為泰姬馬哈陵而留名於後世。
喀布爾 (Kabul):伊斯蘭蒙兀兒帝國的開國主巴布爾是其創建者,至今在喀布爾的東南方還存在巴拉希薩爾的城堡遺跡 (Bala Hissar)。在伊斯蘭發展到此地之前,它曾是梨俱吠陀的土地,也曾是佛教重地,至今仍有多元宗教的遺跡。這裡曾經繁花似錦,巴布爾在此地建立了一座美侖美奐的花園 (Babur Shah Garden),後來卻成為他永遠安眠的場所。
潘尼派特 (Panipat):大幹線上的古老城市,在古代,即是《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與俱盧族的交戰之地。巴布爾在此大敗德里蘇丹王國,易卜拉欣·洛迪的軍隊,成立蒙兀兒帝國。
阿格拉 (Agra):由蒙兀兒皇帝沙賈哈,為妻子慕塔芝(Mumtaz)建立的泰姬馬哈陵的所在地,在城市的東方。
6. 自由和解放
這章的歷史寫得有點含糊,也許是作者身為英國殖民者的後代,寫起來有些尷尬。即使歷史年代的成份在此章不是很詳盡,但內容還是可以一窺當時英國自東印度公司時期,開始殖民印度,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犧牲5萬印度人們,開始被看穿殖民者的心態後,最後造成「印度兵變」。加上1870年晚期發生的大飢荒,期間死了800萬人,最終促成尼赫魯與甘地倡導的獨立運動,從1885年到1947年,花了60多年才獨立成功。而且,翌年,巴基斯坦從印度分裂出去,成為另外一個國家,這都肇因於英國早年的分治政策。開始,國大黨執政,還維持一段和諧,後來敗給主張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印度人民黨(BJP)。這個激進政黨是反穆斯林的,他們執政以後,不斷發生宗教衝突,2003年阿踰陀還發生嚴重流血慘案,在這年,國大黨重新執政,開啟印度改革開放的濫觴。同時讓世界看到印度民主、統一、多樣性的內涵,成為亞洲除了中國以外,所不可忽視的一股強大力量。
阿拉哈巴德 (Allahabad):上帝之都,阿克巴在此擁立他的新宗教,並在此建立一座巨大堡壘,與德里、阿格拉、與拉合爾的堡壘為蒙兀兒帝國的四大堡壘。此地也是《摩訶婆羅多》聖地的最後一站。
新德里 (New Delhi):作者這趟報導旅程的最後一站,印度首都,大清真寺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