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讀寫的運用,作者落伍了
一本偏重於理論的書籍。它除了是50年前一本老書《讀寫的運用 (The Use of Literacy》的延伸,內容還包含許多論文的引經據典,討論數位時代的文化(讀寫)素養的進化,以及整體相關產業的進化。文中有許多社會學的專有名詞,可能是對應的中文翻譯就沒有俗成的字眼,加上沒有合適的中文詞語與之對應,讀起來實在吃力。比方說,書名裡面Literacy這個字,譯者一概選用比較抽象的「文化素養」來翻譯,覺得以中文來說,有些內文,用「讀寫」二字來敘述會比較容易理解一點,跟作者該段落提到的東西也會比較接近。整體而言,以自己非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即使讀了簡妙如老師的導讀,讀完本書還是一知半解。
在書寫媒介被發明以來,傳統非學院的文化傳遞,多半是單方向的(延續好久)。知識的創作者(作家)跟接收者(讀者、觀眾)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也沒有回饋機制,創作者管寫,接收者管讀,以致於文化這個行業是種很專業的工作,也因此知識多半掌握在菁英階層手中。雖然霍加特在50年前就開始捍衛象徵著左派的大眾通俗文化,主流的文化、知識還是不容易為大眾所主導。即使在報章雜誌、電視開始盛行的近代,這些媒體也多半是這些菁英階層的傳播者(或甚至是菁英階層本身),在媒體與菁英階層的掌握之下,接收者一方,還是在某種程度下被「專制獨裁」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