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海水淡化屋
這次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對台灣造成重大損傷,部份地區,光兩、三天的累積雨量,就可以超過 2500公釐,甚至超過歐洲的年平均雨量。看似雨量豐沛的台灣,卻是在世界上屬於缺水的地區。大家如果不健忘的話,在莫拉克颱風來襲之前,幾乎都要開始實施限水了,誰知道颱風一來,在短短兩天內,各大水庫卻開始以洩洪來紓解過多的蓄水量,且釀成重大災害。另外,部份地區由於發展養殖業,業者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嚴重下陷,於風災過後,產生大水不退的現象。由此種種而證,台灣非但沒有因為四面環海而水源充足,反而還是水源缺乏的地區。
事實上,台灣由於山坡陡峭,以及豪雨雨勢急促,大部分的降雨,都迅速流入海洋,加上降雨量分佈極不平均,無論在地域還是季節的條件上都是如此,所以很容易造成乾旱,每年都得靠颱風季節的雨量來維持需求,對颱風又愛又恨。套句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台灣降雨的最佳寫照。
中東國家,同樣處於水源缺乏的地區,比起台灣更有甚之。當地於海水淡化的技術上,可以說是行之有年,或許有值得借鏡之處。其中,令人感到比較有興趣的設施,叫做「綠能海水淡化屋」(Seawater Greenhouse)。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天然的太陽能,利用自然蒸發的方式,將含有鹽分的海水淡化,成為飲用水或灌溉用水。這不啻是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一來節能、一來造水。
這種「綠能海水淡化屋」,讓我想起一種在海上漂流的求生方法:他教人用一個臉盆、一個小杯子、一個透明塑膠袋、兩顆石頭(或者重物),用海水製造出淡水的方法。首先,將臉盆裝上海水,把小杯子放入臉盆中央,用石頭壓住(當然,不能讓海水流進去小杯子為臉盆中海水的高度),然後在臉盆上方蓋上透明塑膠袋拆開的塑膠布,接著在塑膠布中央放顆石頭,讓塑膠布稍微向中央下沉,像個漏斗狀,尖端對進去小杯子。如此一來,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袋子靠進臉盆的那一面,逐漸產生蒸氣、蒸氣凝成水珠,最後水珠聚集,因為塑膠布傾斜向中央的小杯子,最後小杯子就逐漸聚集凝結蒸發後的淡水。
而「綠能海水淡化屋」就是用類似的方法,以天然的太陽光,將海水蒸發成水蒸氣,接著將水蒸氣凝結、聚集,最後成為淡水。當然,這種綠能海水淡化屋,跟以上的方法,不能同日而語,這可高明多了。加上利用太陽能發電板,能夠產生額外的能源,加速蒸發聚集的速度。雖說,我對這種方式淡化的程度有所懷疑,但看了一下這張圖片,我不得不相信了,連植物都可以種起來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