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手機、血平板 ─ 我們的行動裝置來自於致命的錫礦
原文:http://www.businessweek.com/articles/2012-08-23/the-deadly-tin-inside-your-ipad
這則商周的報導挺令人悲傷的。故事來自印尼的邦加島(到本文第二頁看一下地圖),敘述一位40歲,差不多就是你我的年紀,兩個孩子的父親,剛剛喪生於突然垮下的錫礦土堆中,流血過多送醫不致。而這個只是在該週6位死亡名單裡面的其中一位(故事細節寫得很讓人動容,第三頁還有更細節的,另一個礦工Johidi的故事)。大家都是為了生計而努力,只是在世界的這端,是在冷氣房;而在世界的彼端,他們每天用雙手搬石頭掙錢,幸運的話,一天掙個台幣150元,就在21世紀的「母體」裡面的某個座標裡(第二頁看一下他們怎麼挖,跟這個島的位置)。
錫,是用來焊接零件跟電路板的主要物質。當然,一台手機或平板比起一台汽車的焊接用量,那是比較少的,但如果除以他們的重量,前者比例高得多(第二頁的圖表,這樣算除了灑狗血的目的,還能代表什麼?)。印尼,大概佔世界每年的錫礦用量的 1/3,而這個島嶼佔了印尼的產量的90%。 (在第一頁那個表裡面,759.9公噸)。文中點名了如富士康、三星、索尼、松下、LG這些主要電子製造商,但他們拒絕發表評論(他想,干我屁事啊?),始作俑者,蘋果,也拒絕發表評論(他想,你們怎不去問三星)。
這些頻繁的意外主要來自於開採的方式。若是用較矮的牆面高度,並協以更多交錯的坡道,就會更安全。但這樣就要花更長的時間跟精力開採。所以,礦坑主寧願一口氣直接挖更深,因此變成是幾近垂直的牆面,更容易倒塌也更危險。差不多就是林肯大郡出事前的擋土牆那個樣子吧?
第三頁看到一個穿著短袖襯衫,大腹便便、油光滿面的商人,左側領子露出金鍊子一角,他叫做 Johan Murod,當地人,擁有三座錫礦精煉廠以及一艘採泥船(他的印鈔機,後面會說這東西要幹啥用)。他說:「我不知道這島上有多少蘊藏量(錫),但如果價格更高,我們就會挖得更深。」文中並沒有提到這人太多的事,不知道好壞,也不知道後面資料的公正性。但顯然是個會利用群眾的既得利益者,曾因政府要收回自治礦權,聚眾鬧事而坐過牢。
像Johan這樣的獨立採礦業者,大約佔開採量的50%(Johan之前是協會的秘書長),而另外一半則是由像Timah這樣的大公司包辦(4000名員工,佔全球開採量的11%)。 由於不斷地開採,在過去20年間,錫土中的錫濃度已經掉了63%,如今,要再像過去一般的大規模開採已屬不易,因此Timah只得將業務包給那種擁有三、五個礦工的個體戶礦場,有4000這麼多……,難怪安全管理不易。至於誰該為這些事故負責,業者與政府互踢皮球。
無獨有偶,除了陸上的工安問題,如今Timah有54%的錫產量來自海洋;利用抽泥船(這就是上面Johan講的印鈔機。),將蘊藏在海底的錫土抽上來。現在Timah擁有10艘採泥船,以及其他50艘外包的,相較於2008年,該公司來自海洋的錫產量才只有29%。此外,更不用說,加上其他像Johan那種小型獨立公司以後,有多少這種抽泥船了,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也對像 Tjung Ling Siao這樣的漁民生計,造成嚴重影響。
為了保有這段已經不算短的世界和平時期(或者說,普遍和平),除了讓經濟持續成長外,我們別無選擇。但從最近閱讀的經濟研究報告了解,這樣持續的經濟成長背後,還是犧牲了好大一群人的福祉,由於各種原因。在我們看到全球各角落的人們,都能夠擺脫飢荒之苦之前,這樣悲傷的故事,還是會持續不斷地上演,在我們為了資源而爭吵不休、每天汲汲營營的時候,Google Earth上有好多角落,那裡的人們也跟我們一樣地汲汲營營,只是他們沒什麼好的選擇。
最後一段,那位罹難礦工的兒子迪恩說:「我不埋怨任何人,我只把他當作是一種命運。」就在他接受採訪的同時,他的母親正在附近的一座礦場工作,在她丈夫去世前,她就已經在那裡工作了。「我希望她不要再去採礦了,我想去找份工作,讓她能夠快樂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