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142011

《正義》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

正義書本封面

正義書本封面

桑德爾從福祉、自由為出發點的功利主義及自由主義兩個面向開始,引導讀者從立場的正反面,思考正義的本質,而不是說教。從第八章開始,藉由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原書的章節名稱 Who Deserves What?),導引讀者進入思考正義的第三個面向 ─ 美德,並在第十章揭露作者自己的理想 ─ 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

看完前面對於福祉跟自由兩個面向的闡述之後,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不禁讓自己墜入正反矛盾之霧。「怎樣才算正義?」這個問題讓我更糊塗了。之所以我會在讀完本書以後,將福祉、自由、美德這三個面向,切割成兩半,主要來自桑德爾在第八章給我的一個概念 ─ 「科學知識關注的是普世且定然之事物,實用智慧卻不同,關注的是如何行動」,而美德正是屬於後者。我非常認同「美德需要練習」這種說法,因為美德在不同的狀況下的規則不會一樣,而品德教育就是要教人分辨哪種狀況該用哪種規則,這需要實際練習才有辦法累積經驗,這也是我們從小到大不斷受到父母師長的教育下所獲得的。

我相信,美德起源於「感同身受」,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這種精神逐漸成為道德、宗教,進一步教導人們以博愛、仁愛、或無私的大愛精神處世,讓人們逐漸遠離原始殘酷的叢林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讓生活更舒適美好。所以在思考「何謂正義?」這個問題時,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美德」這個面向,以達到「共善」的新政治框架:
公民精神、犧牲、服務
市場的道德限制
貧富差距、團結、公民品德
互相尊重的道德對話

譯者樂為良的部落格: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80904_p_1.html

No Responses

Comment RSS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