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102011

《巨流河》一本多層次的好書

More about 巨流河「巨流河」這低調的書名,正如書中主角兼作者的齊邦媛老師一般,平凡中見偉大。

其實,齊老師的家庭並不平凡,父親曾是遼寧省立法委員。但在書中,齊老師的故事跟你我沒甚麼兩樣,也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求學、在沒有父母特別的庇護下長大。不一樣的是,她在每一段的人生境遇中,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認真做好。

我不知道該怎麼把這本書分類,它是傳記、是歷史、是文學、是勵志、是愛情,記載了齊老師從小時體弱多病、少年時遭遇戰爭顛沛流離、青年時因內戰遠離家園投身教育、壯年時為台灣文學的推廣而奔走努力,貢獻大半生在英語教育上、後來遇上重大車禍,從傷病中重新站起,一直到前年,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出版了這本集合她八十多年人生精華的智慧書。

從齊老師身上,我學到了面對生命的絕對熱忱以及對待人生目標的負責專注。這本書,需要細細閱讀,每一段老師經歷過的人生歷程,都可為自己帶來很豐富的啟發與收穫,我認為這正是哈式生活的具體實踐。謝謝齊老師無私的分享!

一篇來自聯合報,有關於齊老師的報導:

同社區的老人看她在餐廳看書,探頭一望:「哎喲,你看英文,你還看得見呀?」齊邦媛無奈:「我不喜歡人家用老來套在我身上。有的人不相信讀書的自助力量,很早進入『殘生』,能與他們談什麼?」

眼看因氣切、無法言語且臥床四年的先生在紙上寫下:「不知外面世界了!」她充滿感慨,為自己預簽拒絕心肺復甦聲明,就放在獨居處天天埋首寫作的書桌上。

齊老師說:「寫作是熱忱,熱忱是一個整體氛圍的問題。他們當年辦《現代文學》,我和殷張蘭熙做筆會英文季刊譯介台灣文學作品,都有好大的熱忱;這個熱忱在現在的台灣比較少了。」

白先勇:「若干年以後,台灣、中國都無關宏旨了,只有文學作品留下來。《詩經》有鄭風、魯風、齊風,管它哪一國風,記得最美的詩就好了!當年那些國家打來打去,誰記得?」

No Responses

Comment RSS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