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閱讀與思考

Apr272013

有點危言聳聽,但還挺受用

你的商業知識都是錯的

作者有很資深的財務背景,這方面的知識,正是自己比較缺乏的。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拿自己工作範疇裡遭遇的狀況,拿來相互印證,在某些方面還挺受用的。在書店讀了一半以後,有點難割捨,正好去政大的書店,看到折扣就忍不住買了,得以把整本讀完。

Read More

Mar282013

異鄉的一堂植物學課程

花朵的祕密生命從「延伸閱讀與後記」一文中,了解本書是作者蘿賽集合眾家學說的精華。其參考書目之多,真是嘆為觀止、自嘆弗如。也因為這樣,在蘿賽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覺得翻譯得也很好),獲得不少關於花朵的知識。雖然部份內容,已在《蒲公英的記憶》一書中涉獵一二,然而本書更專精於植物花朵,讀完它算是複習加精進。難怪看到線上書店把這兩本書綁在一起賣,原來他們真是絕配。

蘿賽從花朵的構造、外觀顏色、以及氣味談起,帶著讀者依序進入花朵的神秘世界。在「阿凡達」場景裡看到的那些奇妙的發光植物,不再神奇。如果我們有雙蜜蜂眼的話,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眼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線反射,花朵也許就像納美星的植物那樣發著螢光呢。在法片「香水 Le Parfum : histoire d’un meurtrier」裡提到由花朵製造的高階、中階味階(第三種就是片中主角變態蒐集自青春少女身上的基礎味階),在第三章的內容中,我理解到這些香氣化合物,是如何勾引各種昆蟲留戀於花叢中,並使兩者互惠。 Read More

Mar12013

數位讀寫的運用,作者落伍了

全民書寫運動一本偏重於理論的書籍。它除了是50年前一本老書《讀寫的運用 (The Use of Literacy》的延伸,內容還包含許多論文的引經據典,討論數位時代的文化(讀寫)素養的進化,以及整體相關產業的進化。文中有許多社會學的專有名詞,可能是對應的中文翻譯就沒有俗成的字眼,加上沒有合適的中文詞語與之對應,讀起來實在吃力。比方說,書名裡面Literacy這個字,譯者一概選用比較抽象的「文化素養」來翻譯,覺得以中文來說,有些內文,用「讀寫」二字來敘述會比較容易理解一點,跟作者該段落提到的東西也會比較接近。整體而言,以自己非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即使讀了簡妙如老師的導讀,讀完本書還是一知半解。

在書寫媒介被發明以來,傳統非學院的文化傳遞,多半是單方向的(延續好久)。知識的創作者(作家)跟接收者(讀者、觀眾)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也沒有回饋機制,創作者管寫,接收者管讀,以致於文化這個行業是種很專業的工作,也因此知識多半掌握在菁英階層手中。雖然霍加特在50年前就開始捍衛象徵著左派的大眾通俗文化,主流的文化、知識還是不容易為大眾所主導。即使在報章雜誌、電視開始盛行的近代,這些媒體也多半是這些菁英階層的傳播者(或甚至是菁英階層本身),在媒體與菁英階層的掌握之下,接收者一方,還是在某種程度下被「專制獨裁」著。 Read More

Feb282013

要求一丁點兒寂靜的萬里路-還沒走完

一平方英吋的寂靜原以為它可以當作在床上的睡前書,於是在其他被我拉高優先順序的書目中(我自以為比較重要的書),它躺了一年才被我翻開。沒想到才讀完第一章,就被它從床上趕回書桌上,因為若是繼續把它當作睡前書的話,我恐怕一個月內都無法好好入睡-字裡行間充滿無數的噪音(包含作者自己)。往往一段敘述他所處環境的自然聲音後,就突然冒出吵雜的飛機聲、火車聲、汽車聲、鑽油、開礦、鋸木、不知名的噪聲,吵得頭都疼了(如果你已經播了他的CD聽,就知道我在講什麼)。不知道是書本的封面誤導我、抑或是看到吳明益老師的推薦、還是網友的書評,總之這本書跟我在PCHome下單時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原本只是想要一本沈澱思緒的書。不過它算是一本好書(我不是指它刺激出賀爾蒙的部份 :P)。

作者在書中紀錄他為了追求一平方英吋的寂靜這一個「小小的」願望,開著他的福斯小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橫越美國抵達華府請願的經歷,最後一百英哩,還跟吳老師一樣,也是用走的。雖然他(其實本書只有一個真的作者,另一個只是掛名)囉哩八唆地紀錄了太多的旅途細節,但同時也帶給讀者美國的風土民情。其次他也教授讀者不少有關聲音方面的常識(真的很專業),以及他對生態,尤其是自然聲響方面的看法,得到頗多的收穫。農曆年前不久,我也開始學他,三不五時把音量計拿出來測量環境噪聲。拜科技所賜,我的手機除了當學習機、會議及生活記錄、現在又多了一個音量計的功能 🙂 Read More

Feb132013

Thinking (by Walter D. Wintle)

剛從《一平方英吋的寂靜》看到的一首詩,很激勵人心。

If you think you are beaten, you are
If you think you dare not, you don’t,
If you like to win, but you think you can’t
It is almost certain you won’t.

If you think you’ll lose, you’re lost
For out of the world we find,
Success begins with a fellow’s will
It’s all in the state of mind.

If you think you are outclassed, you are
You’ve got to think high to rise,
You’ve got to be sure of yourself before
You can ever win a prize.

Life’s battles don’t always go to the stronger or faster man,
But soon or late the man who wins, is the man WHO THINKS HE CAN!

Feb132013

吸收大師的市場經濟知識

經濟大師談市場

2012年花了很多零散的「長時間」在這本書上面,以致於拖了半年以上才讀完它。主要因為這本專業書,具有鬆散與艱深(對我來說)的雙重特性,書中每個章節都是某經濟大師,關於市場經濟理論的論文,雖然其中摻雜了一些兩位編者(多蒂與李)自己的文章,讀起來較為輕鬆。但對我來說,論文中絕大部分的主題,還是需要連續時間專心閱讀才有辦法讀通。

雖說書中每則由編者挑選出來的文選都是獨立的,但因為二位編者還是將這些論文做了某種程度的排序,照著編者選文的順序從頭讀到尾,會比較有系統一些。而且每一部開頭,都有編者的導讀,可了解編者在某部內容,為什麼選了這些文章,以及每篇文章在講些什麼。

「看不見的手」和「市場與個人自由」這兩部文選集,是市場經濟的基礎,那隻代表自私與自利的「看不見的手」,在一個以自由為前提的市場中,匯集眾人的意志(或是說欲望)推動市場經濟的運作。從選文中,我們看到一些關於市場經濟的論述:「利己同時也能利他」、「自利不等於自私」、「賺錢有什麼不道德?也是種社會責任」、「私有市場不僅創造財富,更進一步保障個人自由」、「沒有個人自由,討論責任毫無意義;沒有個人應負的責任(犧牲部份個人自由),自由亦無法延續」、「沒有政治自由就沒有經濟自由(保障私有財產)」。而其中兩篇海耶克(F.A. Hayek)的論文覺得太過於學術性(甚至覺得有些哲學性),很難讀懂。 Read More